|
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!这3种父母的孩子会赢在未来 |
|
相信每位父母都有这样一个共识,那就是:会费尽心思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,让孩子赢在起跑线。所以,有的父母拼命赚钱,有的是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在家全职陪孩子,尽量给孩子充足的爱,和充足的钱,以为这样孩子绝对会赢在未来。在电视剧《小欢喜》中,有一对非常典型的父母。爸爸是著名投资人,多金人又好。女儿喜欢拼太空模型,8000多块钱的乐高立马买了送上门。平时还带女儿去吃火锅,去逛天文馆。
妈妈呢,是当地最好高中的金牌物理老师,为了把女儿培养成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,辞职在家辅导女儿的学习,兼职卖房。 要钱有钱,要爱有爱,看似完美的家庭,孩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? 孩子英子成绩下滑,因为中度抑郁和焦虑离家出走,差点跳江!事事以孩子为中心的妈妈,在孩子的心中却是想要逃离的管控和干涉。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,很多人并不清楚,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陷入了误区。心理学家Levy1943年提出的“过度保护”的诠释:第一、给予孩子太多保护——“有任何问题,随时来找我”第三、将孩子“婴儿化”——“乖,你是妈妈的小宝贝”第四、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加诸其身——“你听我的……”就像英子的妈妈,虽然为孩子放弃了所有,真实的目的是让孩子不给自己丢脸。所以,在英子三番五次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考清华北大的时候,她还是说:妈妈只需要你在这一件事上听我的,就是考清华北大。 英子一方面想要追求自己的兴趣,学自己喜欢的天文专业,然而内心深处却被妈妈的亲情绑架,觉得对不起妈妈。最终在这种矛盾中,产生了深深的焦虑,对学习失去了兴趣。那么,父母怎样做,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,学有所成呢?给孩子安全感的家和父母,不应该成为孩子内心的恐惧。 被妈妈全面监视的英子说:“我觉得这个家就像监狱一样”。因为父母不理智的离婚,妈妈甚至阻碍英子和爸爸见面。这种家庭中分裂和对抗的情绪下,孩子的内心也充满矛盾。因为孩子的生命来源于父母,他们对爸爸妈妈是一样的爱。如果一方否定另一方,打击或者贬低一方,那么孩子也会降低对自己的认同感。同样的情形,曾经上高中的表弟身上也发生过。他说:我宁愿爸爸妈妈快点离婚,我谁都不跟,待在学校就很好。实在受不了情绪多变,天天唠叨的妈妈。还有脾气暴躁,动不动就打妈妈和自己的爸爸。情绪能传达一个人最真实的感受,情绪也能互相传递,奠定孩子一辈子的性格底色。即使现在的家长,大多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,反而更容易对孩子寄予厚望,对孩子要求太高,为了学习成绩,控制孩子和玩伴玩耍的时间。最终带来的高孤独感和高竞争力,导致孩子学业焦虑,精神紧张。
在剧中,与英子爸妈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季阳阳的父母。虽然孩子爸爸是国家单位的领导,常年在外奔波,和孩子的交流近乎为零。等到孩子快要高考的时候,才回到季阳阳的身边。刚开始,季阳阳的父亲总是用领导的风格,在讲大道理中教育孩子。结果是,季阳阳对父亲更加充满敌意和对抗。而季阳阳的妈妈,一直都是细心地在老公和孩子之间做思想工作,带老公体验孩子喜欢的赛车,精心的给孩子准备小礼物,尊重孩子的梦想。最终疏远多年的父子,彼此开始理解和喜欢。不管一个家庭是穷还是富,父母情绪稳定的沟通和陪伴,是孩子一生的财富。有心理学研究表明,内心有较强不安全感的人通常控制欲会强一些。控制欲强实际是内心恐惧的表现。《小欢喜》里的宋倩之所以会事事管着英子,是因为她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。她害怕别人说她一个金牌老师却教不好自己的女儿,害怕自己为孩子的规划付之一炬,害怕自己离开了孩子一无所有。然而,就像心理学家武志红在《为何家会伤人》这本书中曾说:“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时,才是最有力量的。”同样,《无声告白》的书中写到:“我们终其一生,都在摆脱别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我。”这也是每个孩子长大成人中的必经之路。
所以,如果父母以自己对孩子的爱为要挟,这种爱就变成了伤害,会让孩子一直活在纠结和分裂中。因为听父母的话,自己不开心。遵从自己的想法,又觉得对不起父母。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,是活成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,让孩子自愿模仿,而不是被迫听话。就像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,米歇尔,就在她的传记《成为》中写到:比起一直做全职妈妈就像当保姆一样委屈,不如去追求自己的梦想,更能获得孩子的尊重和好感。父母活出自己的精彩,孩子才更有勇气追求自己的未来。
|
|
|
|
|
|
|
 |